《广东开放大学报》
出版时间:2013-06-10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风起云涌度峥嵘岁月 壮志雄心写璀璨人生

记全国政协常委、广东省侨联副主席、广东电大校友李崴


作者:余嘉强,陈晓兰
    李崴 ,广西苍梧人,出生于广州。历任广州外语学院副教授、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广东省江门市政府副市长。现为广东省侨联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民革广东省副主委、民革中央委员会常委、中国侨联常委、广东省侨界人文学会会长。李崴的外祖父李济深是中国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生前曾担任国家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
    李崴一生经历丰富多彩,曾经历上山下乡、求学执教、江门从政、两届全国政协常委等不同人生旅程。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就像一座宝库,启迪人生,启发读者。
上山下乡:柄剑男儿走四方
    1969年,李崴初中毕业,正好赶上上山下乡的浪潮,未满16岁的李崴主动要求赴海南岛参加祖国建设。他在临去海南乐东农场之前告诉自己,如果不能为祖国的橡胶事业作出贡献,决不回城。这一去就是七个年头。
    农场生活枯燥,环境恶劣,但没有吓退这个满怀激情的青年。在海南岛,他打过井、盖过房、编过草席、用树皮搓过绳子,他吞食过生毒蛇胆,被山蚂蝗、毒蝎子、大蜈蚣咬过,他学会了辨认毒蘑菇毒树叶毒草。李崴笑言,他可以像传说中的鲁滨逊一样,丢在任何一个荒岛都能够独自生存下来。
    这一段经历,在两件事上对他影响至深。一是对钱的看法。李崴一直对钱看得很淡,他说,钱够用足矣!所以他一直生活简朴,不张扬。二是对干活的看法。李崴说干活就是要拼命。因为,怎么拼命干,都不会过分,比不上以前上山下乡中的任何一天辛苦。他在省招办工作期间,曾为一件重要的工作四天四夜没合眼。跟过他干事情的人,最流行的说法是:跟着李主任,只有累死你的份!由此可见李崴干活的拼命三郎劲儿。
电大求学:博阅华章最迷书
    李崴的求学道路充满艰辛与磨难。早在海南农场,他就阅读了大量马列主义毛泽东著作,还自学了数理化。他的先进事迹逐渐传播开来,1974年,当时的《南方日报》及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以“一个认真读书的好青年”为题,刊载和播报了他的事迹。后来他还被评为全师学习“毛著”积极分子。
    1977年,他参加了“文革”后首届高考,虽然他自我感觉良好,但成绩公布未上线,要求查分终未能如愿。后来,要么是政策不允许报考,要么是信息不通错过了报名时间,直到1979年,李崴终于跨入大学的门槛,考入第一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这些经历与磨难让他倍加珍惜学习的机会。
    谈起青年时代入读电大的情形,李崴校友为自己是电大第一届学子而倍感自豪。当年,给他们上课的都是全国最好的老师和专家,他回忆说,当时,在电视上给他们上第一节数学课的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上第一节英语课的是著名英语教育家许国璋,上第一节计算机课的是著名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面授辅导老师也都是广东省高校最好的老师。不仅如此,老师们还都特别热心特别负责任。读书期间,他给谭浩强、郑培蒂等名师都写过信请教学习上的疑难问题,老师们都亲自给他回信答疑解惑。时隔多年,名师们的风采仍然让人记忆犹新。
    2010年,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了李崴的诗文集《垦丁集》,书中收录了他1973年至2009年间跨度37年写的近300首诗词,他以诗传情,以诗励志,字里行间,尽显文人的高尚情操和美好理想。这些,都离不开当年读电大时打下的基础。
广外执教:年少志趋求索道
    1982年,李崴从电大毕业后,到广州外国语学院教授计算机课程。在一般人眼里,“电大”毕业生是无法与那些出身名校的学生相比,何况广外本身就是一所名校,居然选择一名“电大生”来做教师,这除了说明广外不拘一格唯才是举外,更说明李崴绝对还是有真本事。
    果不其然,李崴很快做出了成绩。他迅速参与到处于刚起步阶段的“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研究当中,并在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等方面努力地探索着,先后发表了几十篇论文,编写和出版了近100万字的专著和教材。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广外在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及人工智能等方面一直走在其他同类院校的前列。
    身处教育第一线的李崴敏锐地感觉到了我国教育领域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从那时起,他开始了教育改革领域里的探索历程。
    他注意到广外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外语能力强、某些方面弱的特点,建议学校开设“经济信息管理”这个专业,并被学校安排主讲该专业的高等数学、运筹学、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等主要课程。由于在教学、科研方面的突出贡献,1994年,李崴被破格评为副教授。此后,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进修学习,先在东南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后来又在中山大学攻读高级行政管理研修班。
江门从政:胆识满腔将进酒
    2000年初,李崴出任广东江门市副市长,分管科技、信息化建设、教育和档案等方面工作。由于之前多年在教育领域的摸爬滚打,他工作起来游刃有余,使江门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有了突破。
2000年10月,信息产业部批准江门为全国8个信息化试点城市之一,于是,江门市信息化建设的重任,就责无旁贷地落在李崴身上。
    李崴和他的团队很快制定出了一份简称“三三五”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战略规划。第一个“三”是电话网、电视网、计算机信息网的建设,第二个“三”是抓软件建设、硬件建设、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五”是指五个“E工程”,包括E-政务、E-教育、E-商务、E-金融、E-社区。除此以外,李崴通过与清华大学、北大方正、IBM中国有限公司等1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著名企业签约,解决了人才和技术的需求问题。经过几年努力,2004年,江门市电子政务服务于民、服务于社会的做法得到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领导的高度评价,被列为全国“基于开放互联网环境下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两个试点之一。
    一个城市的知名度也是一项无形资产,脑子活、点子多的李崴深知个中奥妙。2003年,李崴发现竟然有31位两院院士是江门籍人士,他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他提出修一条“院士路”,在路的两边塑上31位院士肖像,于是,中国大地上有了第一条“院士路”。落成典礼上,汤钊猷、陈新滋等众多江门籍院士受邀欢喜而来。他们表示,院士路的落成体现了江门对人才的重视,他们有回到家的感觉。这条路在江门市人民心底也引起了极大的振动,如今,这条路还成为江门侨乡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着国内外人士前来参观学习。
    江门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有近400万江门籍海外侨胞。2002年,李崴负责筹建江门市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以下简称“华博馆”)。在他的组织和策划下,华博馆预展会就展出了28000多件文物,其中,许多国宝级文物第一次亮相民间,预展效果相当轰动,省文化局评价说可以挂“广东省华侨华人博物馆”的牌子,全国侨联评价说可以挂“中国华侨华人博物馆”的牌子。2006年5月,“华博馆”被团中央正式命名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广东省仅有四家单位获得这一称号。
两届常委:智仁勇义共兴邦
    李崴是民革广东省委副主委,曾和母亲一起当选为广东省政协常委。母子同为政协常委,一时传为佳话。2003年,李崴当选为十届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和2013年,他连续两届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从当选委员的那天起,他就在反复思索一个问题——要怎么做才能不愧对“全国政协委员”这个称号?
    李崴给自己提出了严格要求。他说,要做一个合格的政协委员,必须做到:有心,用心,真心,敏锐地观察到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难点、热点,加以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建议,切切实实反映群众的心声和意愿。
    每年全国“两会”结束之后,李崴为下一年做提案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到相关行业进行调查等等,这些都是他做每一份提案时所经历的步骤。从2003年到2013年的10年间,李崴以个人名义在全国政协会上共作过70多份提案和大会发言,被人称为“提案大王”。
    忆往昔,“风起云涌度峥嵘岁月”;看今朝,“壮志雄心写璀璨人生”。作为电大首届毕业生,李崴的一生都在承继着祖辈们对百姓苍生的深切关怀,对国家民族的无限热爱,并以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为自己的人生涂抹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我们坚信,未来,他还将以踏实的足迹,继续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广东开放大学 版权所有    在线投稿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4164次访问,全刊已有1704010次访问